學者稱中國“增量改革”已告結束
【財新網(wǎng)】(記者 張帆)中國通過增量途徑獲得經(jīng)濟增長的動力日漸減弱,“增量改革”已基本結束,下一步改革重點應轉向存量。
11月26日,在北京大學經(jīng)濟學院舉辦的“2011年度中國經(jīng)濟學家年度論壇”上,中國人民大學經(jīng)濟學院院長楊瑞龍如此判斷。
楊瑞龍說,中國改革是在既定政治框架下推進市場化,改革在邊際上發(fā)生,增量改革是非常核心的特點。
增量改革借用等級規(guī)則確立產權規(guī)則,政府導向式改革的優(yōu)點非常明顯,其在傳統(tǒng)體制上的邊際效益大大減少了改革阻力,可在不傷害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增加另一部分人的利益,從而使改革大步前進。
但是,他認為,這樣的增量改革,如今已面臨困境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其內在的改革動力逐漸衰竭。這是因為,改革主導權在行政系統(tǒng)縱向分配,每個優(yōu)先改革權都帶來壟斷性利潤,一些部門主導的所謂改革甚至變成了“尋租”。
由此,楊瑞龍指出,目前,中國的改革阻力不再是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既得利益,而是新生既得利益。
計量研究表明,改革開放30年來,市場化對中國經(jīng)濟的平均貢獻率是15.89%,從1978年到1989年是14.43%,黃金時期是上世紀90年代,進入新世紀該比例則嚴重衰減,目前還在衰減之中。
楊瑞龍指出,改革進入深水期后,“增量改革”導致顯著的沖突,比如所謂制度性腐敗、行政權力和資本權力的結合、勞動者處于絕對弱勢地位等。
他最后指出,下一步改革涉及大量社會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等問題,改革難度必然進一步加大。中國今后由增量改革轉向存量改革,是正義性、公正性的內在、必然要求,也要求決策者更大的政治決心和膽識!